青岛老舍故居

 

老舍故居共有三处,分别位于北京、重庆和青岛。我到青岛赴东南亚诗人笔会,承主办单位青岛大学的刻意安排,有机会拜访了青岛老舍故居,缅怀一代文学巨匠。

老舍·老舍

青岛的初秋稍微有点凉意。在群翠环抱、松涛和海浪的咆哮中,市南区百米来长的黄县路中腰,有一座不显眼的二层德式老建筑。这栋建筑前门左边悬挂一幅带有文字游戏性质的牌子:《老舍·老舍》。前一个老舍是人名,舍字念上声;后说明: 说明: 说明: 说明: 说明: 说明: 说明: 老舍-3面的舍字念去声,意即“故居”。(下图)

 

老舍,对我们老一辈的文学爱好者是个十分亲切的名字。从1935-1937年,一共630天,老舍就生活在这栋房子里。在这里,他完成了不朽名篇“骆驼祥子“,使他一跃成了中国文坛的骄子。“骆驼祥子“和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成了中国超越时代的三大巨著。

作品描写一个孤苦农民祥子,来到的北京谋生。人地两疏,只求糊口也谈何容易,只有去拉黄包车。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凑够钱买一部属于自己的车子也遥遥无期……幸运之神终于对他微笑,车行老板把嫁不出的女儿下嫁给他。他妻子因难产致死,他自暴自弃、酗酒,最终死在北京充满积雪的街头。

作品浓郁的悲剧气氛连惯于读悲剧的欧美读者也承受不了,一种英译本经作者同意后把结局改成“大团圆“。

青岛老舍故居故居的正式名称是“骆驼祥子博物馆“(见上图右边牌子)。中国的博物馆多如牛毛,大多冠以“中国×××博物馆”之名,以显其大,只有青岛的老舍故居以文学作品命名,是个首创,既独具匠心,又充满艺术气息。

博物馆有两层和二层之上还有无窗的阁楼,勉强说三层也未尝不可建筑面积只有400平方米。老舍生前只租用底层,而楼房东居住。进了大门,有个600平方米的庭院,矗立先生头像和祥子拉车雕像。院子里还种有一棵银杏和耐冬(山茶花)——青岛市的市花。

说明: 说明: 说明: 说明: 说明: 说明: 说明: 齐鲁行 188

博物馆一楼作为骆驼祥子博物馆的主展览场馆,展示珍贵的资料图片,先生在青岛短暂期间的创作和生活情况得以再现,体现先生简朴而光辉的一生。博物馆也展示了老舍子女捐赠的先生生前衣物眼镜、印谱、钢笔、小古玩、花盆等,还有当年老舍先生在青岛创作时所使用的书桌也被原地原样摆放(上图)。根据女馆长吕谊的介绍,这只是复制品,原物已无可追寻。展厅中还摆放由老舍先生当年的武友、一代宗师、鸳鸯螳螂拳的第四代掌门人孙丛宅捐赠的老舍先生生前常用的刀枪剑戟。先生还是武林高手,打破了我对老舍先生文弱书生的片面印象。

馆内还收藏有40多个版本的《骆驼祥子》及其手稿复印件、其中有二十种外文译本,单是日文,就有7种版本之多。不少越南读者也闻《骆驼祥子》其名,但我竭力寻找,也找不到越文译本。我回来后在网上搜寻,也只找到电子译本。恐怕年代久远,已成孤本,如有识者提供线索,馆方愿高价收购以充实馆藏。

馆内展品显示,老舍先生夫人胡絜青女士先生同为满族正红旗人,都生长在北京。女士是著名画家,曾师事齐白石大师。他们共有子女四人:长女舒济

现任北京老舍紀念館館長;唯一儿子舒乙,原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现任骆驼祥子博物馆名誉馆长;其余两个女儿舒雨和舒立都成大器,馆内也展示了他们的书画作品。


二楼和三楼阁楼作为文艺沙龙,供青岛文艺界聚会。先生一生嗜茶也善于品茶,因而二楼有5个具有上世纪30年代特色的茶室。我去时适逢假日,博物馆破格开门迎接东南亚诗人。我虽忝附骥尾,但可惜无缘参观茶室。

一九三六年暑假后,老舍先生毅然辞去了山东大学教职,专心写作。这位文质彬彬的教授,经常和三五个人力车夫在小院子里品茶聊天,以吸取写作的源泉。他全心投入,不仅完成了巨著《骆驼祥子》,还完成了中篇小说《文博士》、自传体小说《我这一辈子》等重要作品。他对青岛有独特的情结,写下了包括《五月的青岛》、《青岛与山大》、《春风》在内的多篇对青岛寄托无限眷恋的文章

博物馆的建立一波三折。这栋小楼房命运多舛,老舍先生去后上上下下挤进了十二户人家。青岛市政府艰辛地工作了整整三年,按市场价格购买产权,搬迁了上述居民,然后经过两年进行了实质性的修复,共花费人民币一千万元,才恢复原貌。

2010524骆驼祥子博物馆在舒乙先生亲自主持下正式开馆,免费向市民开放

院子里再有一株珍稀的银杏(白果树)。令人吃惊的是,从维修之日起,树上迁来了一对喜鹊,筑巢产仔,安家不走了。开馆之日,它们居然也高兴地参与庆典,双双飞下来,围着观众的腿在地上跳舞,还飞上观众的头顶和肩上,增添了喜庆气氛,好像是先生夫妇闻讯赶来与民同乐。

文坛泰斗

老舍1899231966824),本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滿族正紅旗人。19181924間,先後任京師公立第17高等小學校長、北京市北郊勸學員、天津南開中學教員、北京一中教員。1924秋季,老舍赴英國,在倫敦大學東方學院華語學系任華語講師1926,在小說月報上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城记》,超越了国界,探讨了普遍的人性,是一部寓言化的小说,体现了老舍丰富的想象力,足以和英国讽刺作家奥威尔的《动物农埸》相媲美。 

1929夏季,離英,途經新加坡逗留半年,在華僑中學任教,創作以新加坡為背景的小說《小坡的生日》。1930春季,返回到北京。19301937間,老舍先後任教於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1937,「七七事變」爆發後,老舍離別家小奔赴國難1938初,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於武漢成立,老舍被推為常務理事和總務部主任,同年隨文協遷到重慶。自此主持文協工作直至抗戰勝利。

抗戰期間老舍團結和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利用各種文藝形式為抗日做貢獻。他自己也以團結抗日為題材,運用各種文學體裁創作了大量作品。其中的代表作為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已改编成电视剧,曾在越南放影。

 

文本框: 老舍先生在写作(摄于北京寓所)

抗戰結束後,老舍於19463月接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在美國寫完了《四世同堂》第三部及長篇小說《鼓書藝人》。194912月,應国内文藝界之邀回到北京。國內工作期間,曾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兼書記處書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文聯主席等職。

1950起,老舍寫了一些歌頌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作品,以話劇《龍鬚溝》為代表。劇本通過大雜院幾戶人家的悲歡離合,寫出了歷盡滄桑的北京和備嘗艱辛的城市貧民正在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老舍因《龍鬚溝》獲得北京市人民政府頒發的人民藝術家稱號。1956年到1957年,老舍創作了話劇茶館》。以一座茶館作為舞台,展開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民國元年北洋軍閥盤踞時期、國民黨政權崩潰前夕3個時代的生活場景和歷史動向,揭示必須尋找別的出路的真理。《茶館》成了當代中國話劇舞台最享盛名的劇目,繼《駱駝祥子》之後,再次為老舍贏得國際聲譽,写进了中国和新、马等国的中学教科书。

文本框: 作者摄于祥子拉车塑像前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阴影席卷全中国,老舍不能向巴金那样忍辱负重,自然逃不了厄运。1966824,他被红卫兵打得遍体鳞伤。受不了身心摧残,次日,他投身北京太平湖自尽,湖边留下他血迹斑斑的外衣。正在创作鼎盛期,巨星陨落,给中国文坛带来无可弥补的损失。

1978初,老舍得到彻底平反,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象征性的骨灰盒里面,放着老舍使用过的钢笔毛笔眼镜、一筒茉莉茶花和一小片血衣残片。汉白玉的墓碑上刻写着抗战爆发前所写的《入会誓词》中的话作为墓志铭:“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

老舍先生给我们留下了九百万字的丰厚遗产,其中包括三百多萬字的小說,四十二部戲劇,約三百首舊體詩等。他的作品多為悲劇,大量使用北京方标准的“京味儿”,風格幽默。先生的手稿在“文革”中全部付之一炬,只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奇迹般得以保全,现藏上海市博物馆,是镇馆之宝,“骆驼祥子博物馆”所藏也只是影印本。

为了欣赏先生的幽默文风,我节录一段他在1939在青岛写的“自拟小传”:

文本框: 作者摄于“骆驼祥子博物馆“大门前

“舒庆春,字老舍,現年四十歲,面黃無須,生於北平。三歲失怙,可謂無父;志學之年,帝王不存,可謂無君。無父無君,故特別孝愛老母。幼讀三百篇,不求甚解。繼學師範,遂奠教書匠之基。及壯,糊口四方,教書為業,甚難發財;每購獎券,以得末彩為榮,亦甘於寒賤也。二十七歲時發憤著書,科學、哲學無所懂。故寫小說,博大家一笑,沒什麼了不得。三十四歲結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閒時喜養花,不得其法,每每有葉無花,也不忍棄。書無所不讀,全無收穫,並不著急。教書做事,均甚認真,往往吃虧,也不後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許能有點出息!

老舍曾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

中国在世界文坛上的成绩斐然,但除了“离经叛道”的高行健外,历来还没有过一个文学诺贝尔奖的得主。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最近的讲话给我们揭开冰山的一角:

文本框: 先生婚照


    中国作为文学大国,始终没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原因除了政治偏见以外,还因为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外文的太少,在交流上存在着技术上的难题。而老舍当时在中国作家中恰恰是作品被译介最多的,连瑞典文的也有。另外,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程序也很复杂,先是由国际著名学者进行提名,被提名者约350人。经初步筛选,剩下200人,再层层筛选,最后剩下5位候选人,再由评选委员秘密投票,得票最多的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到了最后5名还有他;秘密投票结果,第一名就是老舍。在1968年,中国已经进入了“文革”高峰,各国谣传老舍已经去世,瑞典就派驻华大使去寻访老舍下落,中国官方不予答复,瑞典方面断定老舍已经去世。由于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已故之人,由第二名顶替,结果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成了日本的川端康成。

有人提出质疑,虽说当时息阻隔,但1966101日,香港的英文报纸《香港星报》对先生凶讯已有报道,1967年、日本作家水上勉写《蟋蟀葫芦》以悼念老舍。对老舍的死讯,外界是知道的。学奖提名人资格是: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各国作家协会主席。这些饱学之士,难道日本学者写了悼念文章之后一年还懵然不知?可是,世事难料,世界真有这样一批糊涂学者,也未可知。瑞典文学院院士们可能都埋头故纸堆,“两耳不闻窗外事”,对遥远的东方出版的报纸根本不屑一顾,老舍才有可能进入1968年候选的大名单。

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作家的梦想,但鲁迅先生1927年获得提名时却断然拒绝。文学家通常都有怪僻行径,如前面提到的川端康成,获奖十年后莫名其妙地开煤气自杀,至今还令人疑惑不解。

又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紧锣密鼓时节,旅美华人文学家歌苓凭借小说《第九个寡妇》,获奖呼声甚高。按照规定,文学奖的公布时间一般是在10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四或第二个星期四。所有的评议和表决纪录都予以保密,有效期50年。老舍到底是不是1968年的文学诺贝尔得主,就要等到2018年,才能水落石出。

 

 

www.zhenca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