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的绿豆糕

陈金云

 

大概是80年代末的一天,一位亲戚从东兴出差回来,送我们两盒越南绿豆糕。啊!久违了!越南绿豆糕。那两盒绿豆糕是什么牌子,我忘了,却记得黄色的包装盒子上印有中文,还注明是“海阳特产”,盒子的一侧附上一首六八体越文广告诗:

Ai qua Thị Hải Dương,

 Nhớ mua bánh đậu Quê hương làm quà.

  Bánh đậu thơm ngon mặn ,

 Ngọt ngào hương vị đậm đà tình quê.

又见到海阳的绿豆糕,孩提时代的一段往事情不自禁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那年,我家迁到海阳市,暂时租一间房子落脚。刚走近门口,我就闻到一股很特殊的、从来没有闻过的香味。

“唔,好香啊!”

“是Vani粉的香味,”父亲解释说:“Vani粉,法文是Vanille en poudre,中文叫香草粉。”

我们越往里走,香气越浓郁,还看到大堂里摆放着一张长方桌子,好多人围着桌子忙活着。父亲说,这是一家生产绿豆糕的作坊,屋主就是作坊的老板。我还想多看几眼,却被父亲催着上楼了。

我们租住的是这户人家的前楼。一天晚上,我们一家子围坐着听父亲讲故事,听母亲唱童谣。忽然,一个中年男人上来,笑眯眯地与父亲交谈着什么,只见父亲连连点头,他就下楼去了。父亲说,来人是老板,他们生产的绿豆糕供不应求,要赶工,但人手不足,想请我们帮一点忙。反正我们也闲着,父亲就爽快地答应了。

不一会儿,老板一手托着一块木案板上来。案板上有一堆刚加工好的绿豆糕粉料,还送来两副加工模具。绿豆粉料正冒着热气,散发出浓郁的绿豆清香和香草粉的馨香。我贪婪地深深吸了几口气。

那两副模具,都是用厚约一毫米的黄铜板材制作的。每副模具共有两件。一件称为母模具(模印),侧面看像一顶方形平顶草帽。“帽盖”是一个正方形的框,约一厘米见方,高约一厘米,没有盖和底,上下通透。方形的“帽檐”中间开一个方孔,“帽盖”镶嵌在“帽檐”的方孔里。“帽檐”每边宽约两厘米;另一件是一个长约五厘米的圆椎形体,一头大一头小,小端焊有一块约一厘米见方的厚铜片,大头那端密封,称为公模具(手柄)。那只手柄的铜片正好可以套进模印的方框中。

据老板介绍,案板大概分为三个区,没有实际分界线,中间是放原料的,四边是加工区和成品区。他拿起一副模具,笑眯眯地给我父母做示范,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要领。我听不懂越南话,通过观看老板的操作,也基本掌握了加工绿豆糕的方法。我拿起一副模具,向父亲提出请求:

“爸爸,可以让我试一试吗?”

加工绿豆糕是个食品生产的大问题,而不是我们小孩子玩泥玩沙的儿戏啊。所以,父亲严肃地拒绝了:

“小孩子,别多手多脚的。”

老板却很有意思,他问我父亲刚才我说什么。当他明白我的愿望时,竟然很痛快地答应了。他说:

“没事的,就让孩子试试吧!”

我兴冲冲地跑去洗手。母亲递给我一条干净的毛巾把手擦干,然后盘腿坐下来,按照老板操作的步骤,开始“加工”绿豆糕。我左手将那个模印往绿豆粉料堆边上一压,模具的框里就充满了松散的、有些油的绿豆粉料,然后按住它在案板上移到自己跟前,右手拿着模具的手柄,有一小块铜片的那头朝下,使劲把模印里的绿豆粉料压实。我一压,模印里空了一半。父亲指导我用模具手柄当勺子,往模印里添加绿豆粉料、压实、再添料、再压,直到压实、压满。我把印模

慢慢地平移到成品区,稍稍抬起,用手柄的小铜片将模印里的绿豆糕小心地向下一推,一块方方正正的绿豆糕就出现在案板上了。哈哈!我心里高兴极了。这可是我平生加工出的第一块绿豆糕啊!父母和姐姐脸上都露出欣慰的笑容。老板也朝我竖起大拇指,笑眯眯地说些什么,大概是夸奖我吧。

老板示意我拿起自己加工的那块绿豆糕,放到手掌上。我正在兴奋头上,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小心翼翼地捏着那块绿豆糕,刚放到左手掌上,本来方方正正的绿豆糕就塌了。我顿时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尴尬地看看父亲,又看看老板,等着挨骂吧。没想到,老板却伸出一只手掌,做出往嘴里送东西的手势,还是笑眯眯地说话。我父亲翻译说,老板说不要紧,那块做坏的绿豆糕你就吃了吧。我惊喜地再看看老板,他和蔼地点点头,我就把那块不成形的绿豆糕送进嘴里。哇!那块绿豆糕甜而不腻,入口绵软即化,甜甜的、香香的、面面的、沙沙的。有些豆粉在嘴里和齿间,让我回味悠长。我收拢嘴唇把散落在手掌上的豆粉屑吸干净,还反复舔了舔双唇,那一副馋嘴的洋相,引得大家开怀大笑。那是我平生第一次吃到越南的绿豆糕。

第一次“加工”绿豆糕失败了,我要求再试一次。我父母怕耽误时间,浪费原料,不让我再“玩”。但是老板却又同意了,还用肢体动作示意我要尽量把绿豆粉料压实。吸取第一次的教训,我用尽吃奶的力气把绿豆粉料压实,终于加工出一块比较合格的绿豆糕了。老板笑眯眯地竖起大拇指,向我摆了几下,似乎很满意,然后轻轻拿起那块绿豆糕递给我。父亲说,这是老板对我的奖励呢!我再次品尝到越南传统风味的绿豆糕,甜甜的、香香的、面面的、沙沙的,令人回味无穷。

“好啦,”父亲“没收”了我手上的模具,带有命令式的口吻说:“让你玩够了。我和你妈妈现在要开工啦!”

看到我父母正常加工出合格的绿豆糕,老板露出满意的笑容。他笑眯眯地对我父亲说了一句什么,就欣欣然地下楼去了。我只能也像姐姐那样,乖乖地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父母工作,一堆松散的、香喷喷的绿豆粉料,在他们手中慢慢变成块块方方正正的绿豆糕……

后来,我们离开了那家绿豆糕作坊,与几家亲戚在江边街合租一座两层的大屋,开始新的营生。那两副加工绿豆糕的模具却一直跟着我们,还随我们迁徙到河内市。由于多年不用,它们的外表被氧化了,显得斑斑驳驳的,那是沧桑在它们身上留下的印记啊!

我回国以后,就没有机会再吃到越南绿豆糕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边境贸易迅速兴起,越南的绿豆糕逐渐进入广西市场。这次亲戚送来的绿豆糕,包装更科学、更漂亮了。印刷精美的包装盒代替了从前半透明的包装纸。我打开以黄色为主调的纸盒,里面是一个个独立的黄色小包装。打开一个小纸盒,用锡纸包着六块方方正正的绿豆糕,套在透明的塑料袋里。这种包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唯有那小方块香香的、甜甜的、面面的、沙沙的绿豆糕,依然没有改变。而且,有的品牌仍然坚持采用传统的油纸包装,帖上一张小小的标签,外面再用透明塑料袋真空密封起来。也许,厂家想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增添一点现代元素吧。

如今,在中国很多地方的超市和商店里,都可以买到越南传统风味的绿豆糕了。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个甲子过去了。我孩提时代第一次看到海阳的绿豆糕,第一次品尝自己“加工”出来的海阳绿豆糕,甜甜的、香香的、面面的、沙沙的,其情其景,至今还是难以忘怀。

 

                                   2013-11

www.zhenca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