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教我学童谣

 

——写在2019年“母亲节”之前

 

陈金云

       

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家住在越南的鱼米之乡兴安市。闲暇时,母亲常与我们姐弟玩耍游戏,口传心授许多粤语童谣。

那天晚饭后,母亲抱着襁褓中的小妹,轻拍她的屁股,喃喃诵唱童谣哄她睡觉:

“嗳姑乖,嗳姑大,嗳大个姑嫁后街……”

  这首童谣,此前我听过多次,犹当秋风过耳。如今,忽然觉它很有意思,就留意聆听。母亲接着唱:

“后街有鲜鱼鲜肉卖,又有红皮屐崽绣花鞋。又有鲜花戴,戴又戴唔晒,摆落床头畀(给)老鼠拉……”

听我夸赞童谣好听,母亲眉开眼笑地说,有空再教我学几首。

童谣是为儿童而作的诗,源于生活和自然,内容浅显、思想单纯、篇幅短小,易为幼儿理解。它强调格律与韵脚,富有音乐感,节奏明朗、生动活泼,琅琅上口。通过亲子游戏,随着父母的口耳相传,童谣进入儿童生活,由感知而学习,愉悦身心,知晓事理。

有一天晚上,我们围坐在床上听母亲讲“古崽”。从前有个地方,忽降大雨,水漫街巷。有的人家柴火被雨水淋湿,无法做饭。有个后生哥一挑柴,涉水上街卖。他卖了柴伙,才有钱养家糊口。女人天生爱美,上街时兴穿漂亮的绣花鞋袜,扎花腰带,打扮靓丽。有人编了一首歌谣,大家一代一代传唱至今。于是,母亲就教我们唱。她唱一句,我们鹦鹉学舌似的跟着唱一句: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穿)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

此后,忙完家务,母亲就教我们学童谣,讲解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

“公鸡,尾趷(翘),隔离(邻居)阿婆做生日,识(不知)请我请我,留(害得)我梳头扮髻两三日。”

这首童谣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凡事不应一厢情愿地想当然,不要自以为是而自寻烦恼。我们余兴未尽,缠着母亲再教一首童谣。她慈祥地看看身边的姐姐和妹妹,轻轻诵唱起来:

月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嫁二娘,二娘头发未曾長……”母亲突然停顿一下,和蔼地摸摸小妹的头,嫣然一笑:“长得两年梳大髻,吹吹打打做新娘。”

“哈哈哈……”

“月光,照地堂”,我觉得很有诗情画意啊!但是不理解什么叫“吹吹打打做新娘”。母亲说,女孩子嘛,长大了就要嫁人,做新娘,坐在大红轿子上,一队人吹喇叭,敲锣鼓,挑彩礼,热热闹闹地迎送新娘。

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简陋的卧室里充满了亲切温馨的气氛。母亲转身对我说:

“你呀!男……要学勤快,千祈冇要变成‘大食懒喔!”

什么叫“大食懒”?母亲说,就是那些勤食懒做的人!接着,她又饶有兴趣地吟诵一首短小的童谣,只听一遍,我就记住了:

“大食懒,起身(迟);洗冷水,食冷饭。

“我不是‘大食懒 ’呀!

“唔……啱啰(这就对咯)!”

   日复一日,我学到好几首童谣,有的还很长。一天晚上,母亲送走来唠家常的老姐妹后,抱着睡着的小妹,带我们去睡觉。父亲照例在店堂挑灯阅读医圣经典,或记流水账。

一时无睡意,母亲陪我们玩一会。我自告奋勇要为大家“献艺”。我站在床铺中央,母亲、姐妹围着我热情鼓掌。小弟觉得好玩,跟着我张开双手,笑嘻嘻地原地转圈。我兴致勃勃地表演:

氹氹转,菊花园,粘米香,糯米甜,阿婆叫我去龙船,我冇睇,鸡大,担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三百六银钱……”

没转几圈小弟就笑嘻嘻地歪倒了,母亲赶紧把他拉到身边。不久,我感觉有些头晕、目眩、恶心,头重脚轻,因争强好胜又不甘罢休。我勉强唱到最后一句也瘫倒在被褥上,狼狈不堪,逗得家人哄堂大笑。

虽然我学到不少童谣,却不能当歌唱,而母亲哄弟妹睡觉时唱得最多的《儿安眠》,好听极了。此曲的音乐形象具有温存、亲切、优美、安宁的气氛,歌词寥寥数语,浅显、易懂、易记,可循环演唱。因常听母亲哼唱,经年累月,我早已烂熟于心。

在我所读到的中国民间口头文学中,《儿安眠》可谓旷世杰作,是我听到中国摇篮曲的翘楚。口头文学在传播的过程中,难免受方言、讹传等因素的影响。然而,母亲教我的那些通俗易懂、生动诙谐的童谣,是我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伴随我度过了懵懂而快乐的童年时光。

值此今年“母亲节”将临之际,我将母亲当年哼唱的《儿安眠》歌词记录于下,藉以感谢母亲深似海洋的养育之恩:

“儿安眠,儿安眠,长夜安眠到晓天。妈妈只要儿入梦,儿要妈妈看月圆。云过月光难望见,乖乖呀,快快……”

附笔:本文初草于2007年,因公务繁忙,搁置多时。如今解甲归田,近日将旧稿重写,以了却夙愿。   

                                          20195月)

www.zhenca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