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藝術的殿堂

——“藝昌藝苑”訪問記

 

過客

 

在胡志明市西郊有一條取名奇特的“火箭路”。誰也說不出街名的淵源,但它的名號可是響噹的,這不僅是昔日的鄉間小道已成康莊大道,並且因“藝昌藝苑”已堤岸第五郡到在這裡安家落

“藝昌”就在火箭路頭段不遠處,很好找但外貌並不起眼。我們“湄江吟社”一行邀到訪時正逢“五•卅”,工人全部休假,地冷冷清清,只有個人還在忙碌,他就是鼎鼎大名的朱昌先生。朱先生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好像是“黑手起家”的業主。這裡講的“黑手”並不是“黑手黨”,而是沾滿油跡的雙手。先生柬埔寨攜,回到越南,曾經流離失所,靠修理鐘錶維生,是真正的“白手起家”。

先生原籍廣東東莞,在越南約有三萬東人,大都是白手起家的典範。翻開歷史,最著名的東人是明朝中葉漂泊越的莫登庸,他建立了現、但給越南歷史留下筆的莫朝。

我不禁緬已故越南作家凱,他華人有深刻的了解。1982年,正當全“打資產”風頭正緊,風聲鶴淚之際,他敢逆流而上,寫了一篇“年終聚”,其中有這的描述:

堤岸的傍晚,作家遇見一位身穿短裝,彳亍街頭,胸前罐鹹脆花生,沿街叫賣的華人老頭。見之下,原是老相識:老人本是知名富商,現已家產蕩然,並被地出門。作家一掬同情之淚,但是老人坦然:“十年前我飄洋過海時帶來的也不過這身短裝和這個花生罐,可見我並未損失什麼;我最怕是連這最的家當也給剝奪掉,那才是真正永無翻身之日“。老人最吟了”將進酒“中的詩句明志:“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 作家感慨萬分:這樣壓不垮的民族,終有東山再起之時。

  藝昌占地公頃,主體建築是一座四層樓,頗有中國傳統的四合院風味(北京四合院是平房)。庭院密的綠蔭下,堆放著墩長滿疙瘩的詭異瘤,這些瘤紋理奇特,製成桌面或椅子靠非常漂亮。 點綴不清的木料是晶瑩如玉的石塊,一定是“昆山之玉”,使這座工廠的藝雕工顯得器宇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