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田野

正 文

    四月的田野,惠风吹拂,绿波荡漾。它好象害羞的姑娘,揭开她黛绿色的面纱,饱含着多少忧伤,忍受了多少艰苦,见证了多少沧桑。

    重返故居,放眼熟悉而久别的田野,心酸陣,感慨无限。翻开这片田野的历史,何以不惊天动地啊!站在田边的土墩上,眺望着与大堤相隔的茫茫海隅,这就是此田野诞生的见证者。清朝封建时代初期,我们的祖先携带家眷,迁徙到这里(越南海宁省河桧县棠花乡佳林村)安家落户。初到贵境,人生地不熟,两手空空,饥寒交迫。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的祖先用勤劳的双手,冲天的干劲,惊人的毅力和顽強的意志,开山辟地,重建家园。我们的祖先敢于与大自然作坚持不懈的斗争,终于把一个恆古以来潮起潮落的海湾改造成一片平坦肥沃的田野。从此以后,我们的祖先就是靠着这片农田,日以继夜,含辛茹苦地耕作,养家活口,用心血和汗水前仆后继地谱写了苦不堪言的辛酸史。

    农民的辛酸史,怎么能够忘记?天知地知。出生于农家的子弟,从小就受到艰苦环境的渲染,长年累月已习以为常,好象没有什么值得倾诉似的;事实上也不知向谁诉苦才是啊!当时天下鴉一般黑。满肚子都是苦水,唯有哑仔吃黄莲有口难言。因为家庭贫困,农务负累,广大农村的孩子从小就要帮助料理家务,或放牛,或习农,却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以致目不识丁,悔恨终生。他们只有步着前辈的后尘,在农田里埋头苦干,劳劳碌碌地过了一辈子。

    农民的苦真是说不完道不尽的。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农民都有身受同感的苦楚。农民比起牛马还要辛苦得好几倍,日夜苦干,总是吃稀粥,穿烂衫,家徒四壁。要是在六月农忙时,农民就忙得透不过气来。尤其是在夏收期间,白天收割水稻,晚上打谷脱粒,翌日凌晨就要起床,妇人做炊,男人赶牛犁田,早上八点钟左右,吃罢早饭又要晒谷,然后又继续下田收割。夏收过后,稻田翻土完毕不出十天,晚造插秧的序幕又拉开了。民间有句民谣真切地反映了农民的疾苦,“过了五月节,肩担出血”。在田间担担挑挑就是农民劳作的一部份。插秧的时候,农民两脚深陷泥泞,弯着腰,背朝天,面向泥土,手点水般的挥动插着秧苗,经受着风吹日晒雨淋,汗流浃背,打了补丁的衣衫,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留下层层斑斑点点的汗霜。许多男性农民光着上身,被烈日暴晒得黑里透红,或被灼伤脱了一层皮,而且脚上又被蚂蝗吸噬得鲜血直流。在恶劣的天气里,雷电轰鸣,风雨交加,农民无处可避,只有戴上斗笠,披上簑衣,顶着狂风暴雨,坚持不懈地劳动。为了如期或提前完成晚造的插秧,农民们总是起早摸黑,常常与星星作伴,在朦胧的月色下忘我而不辞劳苦地耕作,一点儿歇息的时间也没有,连早午两顿稀饭也挑到田间去吃。在封建落后的时代,农民世世代代都是如此,摆脱不了苦楚的命运。

    农民苦楚的命运何时才能获得摆脱呢?问天天不应,问地不灵。自越南北方解放后,农民希望会有一线转机。民主改革运动热火朝天蓬勃展开,农村闹革命,农民阶级的划分,缴交农业税,征收余粮,成立互助组(当时称之“换工组”)等等。尽管如此,劳动生产关系得不到改善的同时,农民又是百上加斤,出现有田耕无饭吃的普遍现象。原先满怀的希望已化作了巫梦,到处都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

    一九五八年,农村迎来了一场破天荒的革命,农业合作社的成立,彻底地拼弃了历史悠久的农业私有制,一切(包括田地、耕牛、工具和劳动力等)归集体所有。三年后,由初级合作社组建成高级合作社,劳动生产关系得到合理的调配,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社员的积极性,分别组成副业队、水利队、饲养场、建设队和运输队等,农村出现了劳动生产的新局面。在按劳分配和多劳多得的制度下,培养和发挥了农民的当家作主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树立了社会的新风尚。而且在分工合作,合理调配劳动力的规制,儿童彻底获得了解放,不再天天放牛了,而欢蹦乱跳地上学去。自此,农民的命运露出了一缕曙光。

     常言说,好景不长。一九七八年春,晴空一声噼呖,轰天动地,人们惊恐万状,纷纷抛弃可爱的家园,四处投奔,再次寻找生活的乐土。今天,有幸再次回到了这个熟悉而又有点异样的故土,怀着依恋的心情,踏上这片具有历史意义的田野,深深地叹惜,凭吊和慰告曾经开发这片土地的我们伟大的祖先!此刻,仿佛绿油油的田野正在向我发问,昔日的主人,你在何方?

                              甲午 孟夏于瑞典

农民的写照

(续<绿色的田野>赋吟)

正 文

农民产米养千人, 追溯渊源话古今。

学样愚公勤垦地, 继承祖业苦耕耘。

风吹日晒多饥渴, 雨打雷鸣汗水淋。

世代艰辛谁可惜? 苍天有眼良心。

甲午 孟夏

www.zhenca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