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处便是家

温华石

数年前一次与老伴南下訪亲, 无意中在一位友人家的客牆上幸运地瞻仰到一首感动我心思的古詩,這首古詩是裱在一幅大慨十六X三十寸的牆纸上,墨宝基本上是楷行合壁的笔势精妙,飘逸硬朗,意态从容的手哲理 条幅,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好奇地凝视着,並默默地把此墨宝念讀,最后我的感思和心灵被最后的一句"嶺南应不好,卻道此身安处是吾乡" 所感动,引起我的心思即时同越乡虽好,但冷眼小人心,怎比得上此北洲仁义君子情。現在萍寄北洲心安处,這就不是我的家了?,也或许是今后子孙们的永远家园了。

這裡提到墨宝两字,因此顺便一小註,我本人只是一个对中华墨宝較感兴趣但學識浅博的凡庸俗子,无资格去談和評論此墨宝。故之不多在此班门弄斧了,其实我是被此詩意的最后尾句此身安处是吾乡. 深深地振撼着我已經是残年人的心灵,自越土𦘦乱漂萍逢缘能安身北美洲,春去春回四十載,這是我人生的大半世人呀,能得此身安处,何不美酒一杯声一曲呢。

了对此詩意更深一層的讀懂,我就把copy寄给高师沱江子给以指敎,现示部分于此,与諸子共欣赏

这是苏轼写的一首词——《定风波》。词分上阕和下阙

词的上阕: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词的下阕: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赏析:

 先了解苏轼写作此词的由来。(写作背景)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当时苏轼的险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所牵连,(注: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结果苏拭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王巩也被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滨州。王巩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至岭南。元丰六年,(1083)王巩北归。请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为感动。于是作此词赞之。

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胸怀。

上阕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道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琢玉郎,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在这里指王定国;点酥娘,谓之肤如凝脂光洁细腻的美女,这里指的是柔娘)。作者在此描写了柔奴的天生丽质、品莹俊秀,使读者对他外貌有一个比较完整亲切的印象。

第三句,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意思是:柔奴多才多艺,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

下阕通过柔奴北归,刻画其内在美。先勾勒出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常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甘之若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作者赞美历险若夷的柔奴。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欣喜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岭梅,指大庾岭上的梅花,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进入主题的答问作了铺垫。最后写了作者与她的问答。作者先以否定的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转折)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多么铿锵有力,警策隽永。

白居易诗中也有句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也有句: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我们也经常说:人生如梦谁非寄,到处能安即是家

沱江子师傅。駕了。謝隆情。

www.zhenca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