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侨港镇:“世界安置难民的光辉典范和橱窗”

资料整理/吳仕铨

 

中国政府奉行的为每一个来到中国的越南难民提供永久难民庇护的承诺,在联合国救助难民史上绝无仅有。

 1979年归国难侨在我国侨务工作”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政策原则指导下,归难侨的工作安排和生活环境得到不断的改善。

    按照上级指示,中国地方政府对所有难民都无条件接收,这些一无所有的难民,吃穿住用全部由政府无偿提供。据有关统计,1978年底为止,中国一共接受了26.5万名越南难民到中国避难,其中不少为中国侨民。由于中国允许这些难民在中国永久避难,所以他们在庇护中心短暂休整后,就被中国南方的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江西等省份的263个国营农场接收了。

这种安置与其他国家安置难民截然不同之处在于:不仅仅是为难民提供足够的粮食、干净的水源、基本的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设施,而是从安置伊始就考虑到如何让难民融入当地社会发展中,为难民第二代、第三代的生活奠定扎实基。这些难民同中国民众一样享有大部分的公民权利,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至今,中国已经拿出了超过7.5亿美元帮助他们在中国开始新的生活。近30年过去了,现在这些难民的生活水平几乎与当地居民无异。联合国难民署高度赞赏中国政府为使这些难民适应、融入当地社会而做出的努力。

29年后的2007510,联合国难民署对中国政府当年安置这些难民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赞扬,称中国近三十年来对境内越南难民的安置工作是世界上难民安置和融入社会最成功的范例之一

 

越南黎笋反华集团驱赶的难侨回到北海后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这是外国记者在地角港采访。

 

   中国最大的印支难民小镇——广西北海市侨港镇二00九年六月二日迎来建镇三十周年纪念日。

 

为妥善安置从越南回国的归难侨,一九七九年六月 二日,中国政府和联合国难民署共同出资在北海建立中国最大的印支难民安置点----华侨渔业公社,安置归侨,难侨7703人。当年华侨都住在地角。一九八二年公社迁到侨港后,当时52栋归侨难民住宅楼也建好了。华侨的渔船也都从地角渔港转到了侨港。一九八四年九月改称新港镇,一九八七年三月更名为侨港镇。

 

 

三十年来,在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 在联合国难民署的大力支持及援助下,侨港镇已经发展成为北海市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和水产品加工基地,经济发达、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完善、民众安居乐 业,曾被联合国难民署官员赞誉为世界难民安置的光辉典范。二00年二月,中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侨港 全国文明镇称号“

三十年前的荒芜海滩,如今美丽袭人的滨海城镇。侨港镇,以它的成长历程诠释了“开放”的含义,唱响了“和谐”的旋律。
   
侨港镇隶属北海市银海区,位于北海南海岸,是19781979年期间为安置被越南当局驱赶流入北海的难民,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而建立的难民安置镇。

 

这是北海市地方政府向难侨分发油料和猪肉。

 

据悉,侨港镇行政区域面积1.1平方公里,全镇人口17000多人,其中有归侨侨眷16000多人,占全镇人口90%以上。
    1979
年,为安置好这些难民,我国政府先后拨给了专项经费2900万元和大批物资,建造了渔港、渔船、住宅、医院、学校、文化活动中心等生产、生活和 文化教育等设施。联合国难民署为帮助我们安置好这些难民,于1980年—1982年先后援助资金785万美元,用于购置建筑材料、医疗设备和 修建冷库、船厂、码头等。
   
与此同时,侨港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作为难侨安置的基 础性工作来抓,不遗余力地加强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首先,为了满足群众的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建设居民住房。在80年代初52栋难侨安置楼建设的基础上, 达到了2008年底18万平方米的全镇居民住房面积,比建镇初期的1980年增长了4倍。

 

这是80年代初 52栋难侨聚居住宅楼鸟瞰图

 

其次是在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 面,基本保证公共服务机构应有尽有,满足了该镇群众的需要;并完善城镇基础设施,使城镇管理服务工作井然有序,生产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全面优化。同时,渔 港、码头等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并得到有效维护,为渔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此外,针对所安置在侨港镇的7900多名难侨中小学以上 文化程度不足10%这一比例现状,该镇积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归难侨的文化水平、提升全镇的文明程度。30年来,全镇共扫除青壮年文盲2750多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逐年提升,中小学教学设施不断完善,教育质量显著提高,1997年全镇通过了教育“两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验收。
   
近年来,侨港镇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 的侨务方针政策,围绕“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的工作方针,按照“稳鱼增税、兴旅繁镇、全面发 展”的思路,以“促进归侨侨眷生产、提高归侨侨眷生活”为主线,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大手笔书写“ 渔”、“侨”两篇文章,实现了由渔业建镇到渔业兴镇的跨越;同时,充分发挥归侨侨眷所拥有的侨力资源优势,快速发展 经济。

记者了解到,北海难侨渔民的安置模式在新中国难侨安置史上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它一开始就突破了旧的模式,率先实践三融入 即行政融入地方,经济融入市场,管理融入社会,拓展了难侨们的发展空间,挖掘了难侨们的创新潜力,也收到了极佳的社会综合效益。

作为北部湾渔业重镇和广西最大的海产品加工基地,该镇积极实施“稳渔、兴工、旺旅、活 商”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海洋产业经济,提高渔民的收入。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止,全镇渔船总资产达8.2亿元,总马力达16万千瓦,分 别比建镇初期的1980年增长250多倍和150多倍;2008年海洋捕捞量为10.94万吨60478万元。据介绍,该镇的海产品加工产业成为对接东 盟,进军国际市场的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海、侨、渔”的特色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以服务渔业和服务旅游为主 的第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其中,该镇引进了总投资3亿元的旧城改造项目,主打“中越风情”的餐饮、购物、海上休闲、旅业一派兴 旺,呈现了一产引领,二、三产齐头并进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另据了解,侨港镇所在的银滩早在2000年前就成为中国著名 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两个始发港之一。长期对外开放的历史,为侨港镇积淀了浓厚了文化底蕴,也为侨港镇旅游创造了一笔宝贵的财 富。如今的侨港镇,以滨海旅游为特色的海上观光、休闲渔业等旅游产业发展迅猛,以旅游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也已逐渐形成。

 

 

家园三部曲:难民棚--鸽子楼--小洋楼

半岛住宅小区一期和侨北小区也相继完工与开工。镇上100多幢归侨自建的漂亮小洋楼,每幢3层至5层,琉璃瓦、地板砖、水磨石、豪华门……装饰风格各异,更成为归侨富裕生活的证明。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群众生活水平的明显提升。到2008年底止,全镇人均居住面积达10.7平方米,比建镇初期的1980年增加了2.5平方米;2008年农渔民人均纯收入达4586元,比北海市全市农渔民人均纯收入多270多元。

40岁出头的侨港镇居民彭信伟目前担任着德阳海产品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家现在已经住上了“小洋楼”,开上 了私家车,每年收入有几十万元。他说:“我许多亲戚都在美国生活,以前他们的生活水平确实比我高出一大截。但是这几年来,我感觉自己过得很 好,一点也不比他们差。”

归侨们的生活富裕了,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镇政府筹集资金60万元建成了“侨港镇归侨侨眷之家”,添 置了乒乓球桌、台球桌等健身器材和棋牌桌、卡啦OK音响等娱乐设备,设立了阅览室、老年学校及室外活动中心等。侨港镇的教育水平与以往相比大大提高。侨港 镇镇长周玉富说:“当时从越南回来的时候,我们的文化程度都是比较低的,在高中以上都是很少的。但现在文化素质都提升得很快,特别是年轻一 代,都是大中专文化了。”

  此外,归侨在政治待遇方面,和其他国内居民享受完全相同的权利。广西壮族自治区侨务办公室行政秘书处副处长陆地诚说,一直以来,侨港镇镇长、分管侨务工作的副镇长都是从归难侨中选任,很多归难侨侨眷被选为镇人大、区人大、市人大代表以及各级政协委员。

 

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广西北部经济区开发建设的进一步加快,银海区把侨港旧城改造作为对接东盟,参与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 的一个重要项目,并已正式启动项目建设,建成后的侨港新城,将会成为集居住、商贸、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新侨乡。

 

(来源:综合有关北海侨港镇建镇卅周年活动各媒体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