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旅

 

—— 讀筆記:個英女孩的美国處女行

 

草原

 

第一次去美国,第一次在异国求职,第一次背着背囊从旧金山横穿美国大陆,第一次投宿素不相识的人家,第一次游大峡谷还被臭(skunk)突袭;途中被人偷走背包,经常餐风饮露,有时甚至饥寒交迫;然而,面临困境不轻易放弃,不轻易低头认输,不向家人伸手求援,下定决心在厄运中吸取教训,将旅程进行到底... ... 经四个月的锤炼滚打,终于排除万难,回到英国;在旅途中曾长见识,建立友谊,更为将来的人生征途铺下了扎实的路基。 

 

这就是两个年轻的英国女大学生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

 

本书的作者艾玛和后来成为她闺蜜的校友蒂在牛津大学读书时邂逅。那时她俩刚刚入学,同是十八、九岁的大孩子。艾玛早前一年曾报考牛大历史系,但面试后因患病被迫放弃入学机会。休学一年将病养好后,她重新报考,终于获该校英国文学系录取。在校寄宿之初,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艾玛遇见蒂。来自英格兰东南的肯特郡,同年入读牛大医学系。两个小丫头气味相投,一拍即合。艾玛出身平凡,父母对自己的独生女能考入牛大特别高兴。蒂的家景则相对较好,算是书香门第,但出身的差异并不影响俩人友情的发展。很快,不同学科的两位校友搭起了互信的桥梁。三年后,即一九八九年夏,艾玛大学毕业,蒂也完成了医学本科课程。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离校前俩人决定结伴远行,用几个月的时间去见识见识外边的世界,回来后再作人生正途的选择。

 

大学里有各种各样的校友联谊会,很多联谊会和国内外同类组织有密切联系。艾玛和蒂参加了好些联谊会举办的吹风会,以便研究和布置旅行计划。一番计议后俩人敲定了夏日美国自助行。联谊会的学长们这样对她们说:美国国土辽阔,地貌奇特,是许多年轻人旅行的首选;再者,美国就业机会多,美国人喜欢英国人的口音,英国人在那边求职简直是手到拿来。艾玛之前虽出过国门,但那时有父母、老师同行,自己则未曾独征远途;如今刚放下书包即换上背囊,内心既有一股冲劲,又有一份自己不愿坦认的担忧。她心里十分清楚:这是一条自己选择的路,一条考验意志和毅力的路,同时也很可能是一条将自己推向成长的快车道的路。

 

决心下定以后,两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各自向银行贷款几百英镑,作为旅行盘缠。登机的前一晚,好友和她们俩在牛津干杯言别。次日,由于酒意未尽,艾玛在骑车去机场路上,有意无意拿走路旁的半个路标牌子。警车穷追而来,俩人被逮入警署。此时离登机时间仅有五个小时,若警方不及时放人,整盘计划将被耽误。经一番苦苦解释,又再签字认错之后,俩人才得以脱身,仓皇赶到机场。登机前夕艾玛还烂醉在机场快餐厅的地板上… …

 

大纽约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使这两个初来乍到的“黄毛丫头”如初夜洞房,又惊又喜。俩人开始注意招工广告,打算在纽约求得工半职。艾玛的美国朋友为她推荐了一家出版公司,让她前去面试。面试过后对方却没说什么,只让她“回去等电话”。第一次求职就这样以败告终。但俩人军心未动,决定前往旧金山,在美国西岸从头起步。飞机深夜抵达旧金山机场,但艾玛却不见约好的远房表哥前来接机。原来临行前打电话时,艾玛只说自己将到机场,却忘记交代具体时间。由于没有零钱打公用电话,俩人在夜风中为联系表哥吃尽苦头。几番周折后找到了表哥,但因表哥离英多年,与艾玛素未谋面,双方仿若生人。寄宿在表哥家那几天并非预期那样舒坦写意,表哥也不像想象中那么样温良恭敬让。

 

为罷脱困境,艾玛和蒂迅速联系上在牛津时结识的湾区校友。校友热情款待,并将她俩介绍给自己的朋友,大家一起设法帮助联系工作。虽然一个饱读文库,一个是准医生,但适逢美国经济萧条,待业劳力遍地都是,俩人寻工连连碰壁。艾玛和蒂每天沿街逐户打听职位空缺,但几个星期后仍一无所获。起初她们还希望能够专业对口,但后来看形势不妙,手上盘缠又一天比一天少,便再也不敢过分挑剔。有天俩人看见麦当劳店外有招工广告,满以为十拿九稳,即信步而入。经理一听是英国口音,果然高兴得不得了,但接着却又一脸歉意,说:孩子们,对不起,本店空缺刚好有人填上;他们也是刚从英国过来大学生… …

 

简直是晴天霹雳,想不到连卖汉堡包的机会也捞不到!此时俩人借来的钱已剩不多,若不及时找到一份能赚钱的差事,恐怕很快就连房租也成问题。回顾初来时的雄心壮志,如今虎落平阳,俩人情绪一阵波动。一晚,在寻工未果返家路上,蒂像泄了气的皮球,瘫坐在路边,泪水濑濑而落。但年轻人始终是年轻人,犹豫片刻后,姐妹俩又顿时猛醒过来,重整了斗志。她们总结了几周来寻找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一个问题:两人同找一份工作、同时出现在一个招工雇主的面前,会不会容易被人家推斥?若果俩人分路行动,机会是否大些?

 

新的寻工策略果然生效,第二天她们各自落实了一份工作。艾玛去做“公益保险”推销,蒂也拿到一份差事。可惜好景不长,在美国挨户敲门搞推销并不好做,艾玛做了几天又不得不转行。就这样俩人糊里糊涂在湾区一带做了好几个星期杂活,虽然攒得的钱合起来还不到一千美金,但时间也不允许她们过分留恋。俩人决定开始回程,陆路横穿美国,沿途顺道观览花旗大陆的壮丽风光。艾玛为此特地在旧金山旅行用品专卖店买了一个单人帐篷(为省钱)和一些必需品,姐妹二人载着朋友们的祝福上路,乘“赛狗”(Greyhound)长途汽车先行取道大峡谷。大峡谷是世界地貌名胜,但得意之中艾玛竟把帐篷丢在旧金山,待到了景点后才发现帐篷不在行李袋。没有帐篷怎么过夜?虽说是夏天,但西部的深夜寒气逼人。头一晚,营地遇着的好心“驴友”为她俩腾出一个帐篷应急。那晚睡觉总算有了着落,但谁知次日一早起时,艾玛发现一只臭挨在身边。惊惶中臭使出它的“杀手锏”,将一股臭气撒在她的身上,令她直到纽约后还是臭气缠身。

 

知道她俩剩下的盘缠有限,美国的朋友们互相动员,给这两位年轻“驴友”打气,伸出援助之手。一路上艾玛和蒂先后在好几个陌生人人家里做客、过夜;这一站东主送她们上路后,又通知下一站的又为她们提供方便。其中女同性恋者还把她俩误作一双情侣,令她俩哭笑不得。艾玛和蒂边走边看,虽说是走马观花,但总算是游览了西部几座名城。有时,由于夜间乘车,俩人得在车站外过夜,或求便利店人员给以防风避雨之类的方便。都说冤家路窄,一天早上刚在车站睡醒,艾玛突然发现她早前的“粉丝”出现在眼前。此君在牛津时就一直死缠着她,令她欲罢不得,苦恼至极。本来“他乡遇故知”是人生一乐,但这一巧遇几乎捣乱了她俩的行程。世间上真是无奇不有。

 

摆脱了死缠烂打的男孩,艾玛和蒂继续乘车沿着66号国道向东进发,不经不觉来到东南海岸的迈阿密。此时俩人手头上的钱越来越少,每人每天伙食仅得几美元,可谓一块美金一寸金,饿了渴了也不敢随乱化钱。为去观看一所慕名已久的艺术馆,俩人顶着烈日徒步,遥遥十多里路不愿坐车。饥渴之中俩人来到一家路边快餐店。店内的一位中年女人说,她本人也是英国移民后裔,所以遇见她们尤感亲切。中年女人让店里男子开车送俩人一程;上车时她们才注意到原来男子是一侏儒。侏儒开的是意国名牌跑车,一问,才知他是成人小电影演员。一路上侏儒喋喋不休,说想与她们做爱,如此这般。俩人深知已陷险境,唯有忍辱负重,不敢回话顶撞。侏儒最后不得其欲,将俩人扔在路边。待侏懦掉头随一股尘烟消失在地平线后,俩人才稍为松了一口气。

 

后来艾玛和蒂来到一个海滩,由于满身臭气一直未及清洗,艾玛决定下海游泳。在滩边的水龙头取水解渴时,一位十来岁的女孩走来对她们说,妈妈想邀两位姐姐到家里一坐。此话对俩人有如天上掉下馅饼。原来这户人家是心灵美丽的基督信徒,见人有难随时两肋插刀,出手相助。主人家夫妇酷爱英国文化,生活条件极好。艾玛和蒂发现自己成了这个家庭的座上贵客,每天美食佳肴。只是有天晚上,突然风雨交加,屋旁一棵大树翻倒在地,扑通一声落在俩人身边,死神与她们仅仅擦肩而过。

 

在教徒夫妇家不过几晚,艾玛和蒂就同家里的几个小成员打成一片,简直一见如故。最小的男孩是个电脑小精灵,电子游戏擂台未逢敌手。临走的前一晚,为压倒这十二岁小童的游戏积分,艾玛和蒂闭门造车几乎敲爆键盘。这一晚,俩人喝光了冰箱几十瓶啤酒,还将房间弄得一塌糊涂。清晨从醉梦中猛醒,发现自己犯了大忌,俩人后悔不已。

 

自愿留下三十多美元作为赔偿,艾玛和蒂告别教徒一家,继续朝东北方向挺进。俩人后来还在一老妇人家呆了几天,而且住下之后才知被她利用。原来她让她俩去替人做居家清洁,自己坐享其成,领取她们的工资所得。反而,她俩所得回报只是一般的粗食冷饮。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已,寄人篱下的姐妹俩,此刻只能忍气吞声,博人施舍。

 

又经过一番折腾之后,艾玛和蒂最终找到这所渴望多时的展览馆。可惜惊喜若狂之际,蒂发现她千里迢迢前来参观的陈列部分因馆场装修暂不开放。又一个晴天霹雳。疲劳、失望、无奈,几乎又令蒂彻底崩溃… …

 

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艾玛和蒂终于抵达纽约,等候返英的航班。在机场酒吧,俩人兜出口袋最后剩下的零零几块美元,让服务员按剩钱所值配了一个美酒加咖啡。坐在候机室内,姐妹俩一边品尝咖啡,一边回顾几个月来的艰辛旅程,思潮翻滚,百感交集… …

 

《我把帐篷丢在旧金山》二零一一年初版,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九八九年;虽然时隔二十多载,但读起来许多情景仍新鲜活现,没有给人过时的感觉。人生的旅途既曲折又精彩,无论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年青时期的经历都令人难忘。年过中年的读者也许能在这本书某些生动的描述中,找到自己青春时期的身影;而年轻的有可能在其中听得见大自然的呼唤、获得珍贵的人生启蒂。巴金说,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本书寓意或许可用一张老贺卡上的留言来概括:一个只顾低头赶路的人永远领略不到沿途的风光;生命的美不在目的而在历程。

* E. K. (2011) I left my tent in San Francisco.

2013 伦敦)

www.zhenca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