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客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值岁的山大王即将把接力棒交给给谁呢,猫还是兔?

是猫年,还是兔年?

干支纪年法来源于中国,已无异议。甲骨文证明,早在36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就已使用干支纪年法。至于和12天干相对应的12生肖,则迟至西汉武帝(公元-140——-86)时才见诸史籍。

越南的十二生肖和中国基本相同,只有唯一差别:中国卯年属兔,而越南则属猫。出于这点差别,以语言学家阮弓通为首的学派根据比较古语音学,竭力证明十二生肖源自越南,再反馈传回中国。可惜缺乏史料和考古证据,因而不具说服力。

越南著名学者黎贵惇(1726——1784)在他写的“云台类语”中也说是“猫属兔”,带有明显的“中国制造”烙印。为了解释上诉差异,有人认为,当十二生肖南传时,越南还没养兔,而猫早就驯养以保卫庄稼。猫也就顺理成章地取代了兔。

为什么中国把猫排除出十二生肖呢?据民间传说,混沌初开始,玉皇宣召各种动物到天庭受封十二生肖。猫和鼠都跳上牛背搭“顺风车”,当游过银河时,狡猾的老鼠把猫推下河,当猫爬上岸时已落在队伍后面,排行第十三,因而名落孙山。憨实的老牛拼命地跑,满以为能拿个第一。快到凌霄殿时,老鼠从牛头嚓地跳下,倒成了十二生肖之首。鼠成为猫的死对头也从这开始。

传说归传说,严肃的学者认为,中国原本没有猫,到了公元43——61年东汉明帝时,猫才从波斯传入中国,比十二生肖的发明晚了200多年,猫自然无法取得一席之地。考古方面,中国最早猫骸骨的发现距今约2000年。而秦始皇(公元前220——207年)时蒙恬已经用兔毫制造毛笔,因此,“中国无猫”说和“越南无兔”说都显现得十分合理。

不仅只有中国和越南,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十二生肖。今年新卯年,除了越南是猫年外,其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华人圈,都是兔年;日本早在1882年明治维新时就废止了阴历,他们的十二生肖是按……阳历年算的。

人类的亲密朋友

猫年,令人想起邓小平著名的“猫论”:“不管黑猫白猫,会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可见,猫的最大本事就是抓老鼠。

家猫在分类学上属食肉目、猫科,学名Felis catus,由埃及人早先驯养。以前科学家认为,人类驯养猫比狗晚得多,顶多不过7000年。最近在塞浦路斯发掘9500年前的古墓,发现了家猫遗骸,证明家猫也已经驯养了近万年,跟狗不相上下。家猫从它的祖先野猫那里继承了一套捕抓老鼠以及鸟、鱼等小动物的本领。猫会用前爪准确地捞鱼,有人曾家到猫跳到池塘抓鱼,见到主人就马上上来撒娇,好像是被人“推”下池塘,受了很大的冤屈似的。

越南谚语说“像猫眼般发亮”,但事实上猫眼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完好。猫在晚上会用扩大瞳子聚光,因此视力特好;白天的视力比人还要差。它还是天生的色盲。弥补视觉的不足,猫拥有比狗还要敏锐的听力,比人类强十倍。猫能在30米外分别主任的脚步声,跑出来迎接。

为了维持眼睛视网膜锥形细胞分辨弱光的能力,猫必须摄取大量磺酸,而老鼠肉有最充足的磺酸,这就解释了猫嗜食鼠肉的原因。

“猫”字从犬从苗,说明人类养猫的初始目的是为了保护庄稼,是农耕文化的一部分。猫成为小姐阔太怀中的宠儿,甚至丧失了捕鼠本能,那是人类的娇惯造成的。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在研究油菜市售的原因是,得出结论,那是由于猫数量的剧减并提出著名公式:猫减少=〉鼠增加=>破坏土蜂窝,蜂减少=〉油菜花得不到授粉,油菜失收,成了生态链著名的实例。

欧洲在中世纪时曾发生了一场至今还令人谈虎色变的大瘟疫黑死病(鼠疫),夺去了两千万人的性命,相当于当时的60%人口。人们至今才发现,究其原因是当时教会认为猫是巫婆的爪牙,对流浪猫赶尽杀绝,破坏生态平衡,造成非洲褐鼠的猖獗,给人类自己带来无穷灾难。

英国是著名的宠猫国度。直到上世纪中,英国还维持“猫公务员”制度,在公共机关养猫,专司捕鼠,政府发给日薪1便士(1/240镑)。其中最著名的捕鼠能手是“彼得二世“,共抓得22500只老鼠,立世界纪录。它1964年死于车祸,肇事司机要付象征性赔偿2先令(1/10镑),并亲自执绋。

猫的本事是伺伏和扑杀。猫伺伏的工夫很厉害,一伏就好几小时,双眼微闭,就像参禅入定,但双耳翕动,老鼠一出洞就如箭离弦扑出。如果扑空,猫儿也就没辙了。猫生性淘气,也可能给人类娇惯了,因而抓到老鼠后通常不立即弄死,而玩“猫抓老鼠“游戏。有时候狡猾的老鼠诈死,伺机溜掉,猫儿只有干瞪眼。猫捕鼠效率比猫头鹰差远了,更不能跟蛇相提并论。鲁迅先生在杂文“猫和兔”中曾提到,蛇的特性是穷追,老鼠能钻的洞穴他都能进入。如果老鼠有时还能“猫口余生“,碰到蛇,那就走投无路了。我曾在越北少数民族的高脚屋中见到一条一米多长的锦蛇(无毒蛇)缠在屋梁上,人蛇和平共处。蛇职司捕鼠,但它也有很多天敌,需要人提供保护。

猫有很强的领地观念,只“管辖”约100平方米地面,除此以外,它是“不管他人瓦上霜”。爪子是猫的利器,会不断生长,因而猫有磨爪的习性,会把沙发面抓破,使主任烦心。

中、越民间传说相同,认为猫是老虎的师傅。越南诗人阮英农曾有一首“猫和虎“,我节译如下:

猫设馆授徒,

收山弟子是老虎。

尽授绝技:腾、挪、扑、捕。

虎自持力大,

要吃掉师傅,

称霸江湖。

虎扑了个空——

  猫已上树!

我从生物学家的角度来看,上诗反映了猫科动物共同的捕食习性。

猫类奇闻

1.          猫的寿命。猫的寿命只有十四年,但也有不少例外。猫类的“寿星”是英国一只叫“利斯”的猫。它的主人在1939年为它作36岁生日,隔天就“寿终正寝”。 猫对死亡的到来有特别的灵性,当它知道大限将到时会跟主人依依惜别,然后找个安静的去处默默地离开人世。

2.          最胖的猫。健力士纪录属于一只澳洲猫,重23.2公斤。还生存最胖的猫是美国新泽西州的“纯克王子”(下图),重22公斤,他每餐要吃掉3公斤罐头猫食。

3.          会预警死亡的猫。
在美国罗得岛州普洛韦顿斯市斯提尔医疗中心有一只叫“奥斯卡”的大花猫(下图),会预警即将死亡的病人。它会依依不舍地留在垂危病人身边直到最后一分钟。布朗医科大学杜沙教授见证了这一希罕事件并在权威“医学”杂志作了描述:
K
太太正在卧病,奥斯卡突然跳上病床。它嗅嗅虚空,兜了两圈,然后再K太太身旁安静地躺下。女护士给K太太作例常检查,突然看见奥斯卡在旁,她愣了一下,马上给K太太的家人打电话。半个钟头后,K太太的亲人毕集。奥斯卡不被惊动,只轻轻呜咪,不时挨着病人身体。K太太的儿子问他妈:“猫儿在干啥?”她噙着眼泪,对儿子说:“它在给妈打点上路”。30钟后K太太咽了最后一口气。奥斯卡站起,环视一周后悄悄离开,轻飘飘地,所有的人几乎觉察不到。

4.          会搭公车的猫。
在英国普利茅斯有一只叫“卡斯帕”的母猫(左图),它家在公共汽车站附近。从2005年起,公车乘客发现有一只四脚的乘客同行,它虽然从不付车资,但跟其他乘客一样排队。卡斯帕永远坐在车后排同一位置,走完全程17.6公里,然后下车兜风,到固定时刻再到站搭同一辆车打回程,准确地回到出发站下车,绝不出差错。英国是有名的宠猫国度,公车公司发出通告,给予这位不寻常乘客特别优先。四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但终于有一天,大家再也见不到这位常客。2010414,卡斯帕在过马路时被一辆的士碾死,司机逃之夭夭,给全世界爱猫一族留下无限的怀念。

5.          忠诚的猫。

      越南谚语说:“狗不嫌主穷”。猫见异思迁,似乎成了定论,但其实不然,可以举出许多猫对主人忠心耿耿的事例:

l             中国著名作家冰心和老舍都以爱猫出名并为之写了不少文章。1999年冰心去世,她的宠猫绝粒两天后随主人西去。

l             住在埃及首都开罗的单身汉基亚嗜猫成癖,2010918日,他暴病身亡。他生前养的18只猫环伺他的尸体,发出哀号。直到一周后,尸体发出异味,警察闻讯赶到,但要十分艰难地对付一群“猫精”的进攻,两小时后才能把尸体运走。

l             美国有一家人从大西洋畔的纽约搬家到太平洋畔的加州,匆忙间忘了把猫约翰带走。五个月后,当主人开门时发现约翰已在新居前等待。它是怎样穿越这三千多公里路,又怎样辨别方向?只有它自己知道!

6.          会游泳的猫。
人们常以为猫怕水,那是完全错误。我曾养猫,最多时养了七只,时常给它们洗澡,习惯了,虽然一个个淋成落汤鸡,但仍按时到水龙头旁等待洗澡。猫虽不甚喜水,但天生会游泳。老虎会叼着一只牛泅过湍急大江,而众所周知,猫是老虎的师傅,哪有师傅反而不会游泳之理?
曾有一只猫被船工推下水,以为它必死无疑,怎知道它死跟着船,直到能爬上船为止。中国重庆市有一只猫成为游泳俱乐部成员,它能一口气游五十米,还调皮地叼着根树枝当救生圈。(下Mèo biết nói tiếng Trung?

7.          会说话的猫。

l             住在莫斯科的伊凡诺娃太太有一只20岁的“将军”猫,十年前,她乘火车时把它放在篮子里带着。它挣扎了会儿然后忽然用俄语口吐人言:“要小心呀!”使她吓了一跳。打此以后,“将军”越说越多,会讲100多个单词,而且用得很恰当。“将军”爱看电视,看厌了会主动要求:“请转别的频道”!人们认为,“将军”是从电视和小孩子那里学会说话的。

l             在中国吉林省长春市有一位吕老太太养了头九岁大的猫“咪咪“(上图),它会讲普通话。咪咪喜欢自我炫耀,整天喊”姥姥“。睡觉醒来不见人,它会叫:“人呢”?姥姥搓麻雀,它会问:“干啥呢”?咪咪会讲一些短句,发音准确,音调像六岁小女孩。

一些著名的猫品种

l             暹罗猫
源自泰国,是最古老的猫种。蓝眼白毛,身体末端如尾巴、耳朵、四肢、嘴呈棕褐色。与人亲善,善捕鼠,可以很快学会拾物、翻筋斗、双腿走路等把戏。它叫声特大并且“多嘴”,可以拴着颈逛街,因而有别名“像狗的猫”。

l             安卡拉猫
是源自土耳其的长毛猫。毛纯白,尾巴松蓬像松鼠。不仅不怕水,还喜欢洗澡。

l             土耳其猫
源自土耳其,是安卡拉猫的突变种。毛长而密致,白底花纹,每周至少要梳理毛一次。生长慢,要3——5年才发育成熟。喜水,善泳,毛不透水,出水马上干。

l             孟加拉猫
在美国杂交育种成功,是最贵重的猫种,一只纯种孟加拉猫价值五万美元。身躯硕大,重5.5——9公斤。毛短而密致。孟加拉猫最大的特点是虎斑,其它颜色得不到认可。

l             俄罗斯蓝猫
源自俄国西伯利亚,是极其珍稀的品种,因而有“短毛猫中的贵族”、“冬天的精灵”、“蛇头猫”(头从侧面看像蛇)等别号。二战时由于得不到良好的照料而濒于绝灭,科学家用暹罗猫杂交复壮。它的最大特点是毛色蓝灰,闪烁银光。它聪明、亲近主人,容易跟其他宠物打成一片。

l             史芬克斯猫
又名“加拿大无毛猫”。全身光秃秃无毛,皮打皱纹,体温高,爱出汗,要经常给它洗澡。

l             雪靴猫
美国种,由美国短毛猫跟暹罗猫杂交育成。特点是四足全白,就像穿了靴子。

“吃小虎,补师父”

在我的家乡红河三角洲流行一句顺口溜,列举三大特产:“宁平山羊;南定香肉;太平‘小虎’”。多年来寂寂无闻的稻米之乡太平省忽然以“小虎”(猫肉)一举成名。不知典出何处,刘伶的弟子认为“小虎”是助战良药,因此有句口头禅:“吃小虎,补师父”。

太平市的酒肆不用张挂牌号,只要在门前关几只肉猫,酒徒就会闻风而来。猫肉比狗肉贵一倍,因而以前的狗肉档大都自动改行屠猫,每个晚上只要卖掉十来只猫就可以衣食无忧。

我站在一旁看他们把猫淹死、拔毛、用禾草把皮炙黄,制成白煮、串烤、清炖、血肠、红焖等名目,跟狗肉无二。只吃猫肉想“补师傅”还远远不够,还要喝一万元一角(四分一升)的猫血酒,双管齐下,才见功效。听说猫胆疗效跟熊胆、野牛胆在伯仲之间,酒肆东主殷勤地推销有术:“野牛已绝种,你们买到的都是水牛胆;狗熊是圈养的,它的胆也没有什么价值;只有猫胆最为货真价实,跟虎胆无异!“只见酒徒点头评足,啧啧称奇。如果要立“竿”见影,那非喝猫胎浸酒不可。

以上可见猫“全身是宝”,还不止这样,最贵重的要数“猫骨膏”,市价70——80万元/100克。每100克加二升白酒,浸半个月,就得到能医百病、跟虎骨酒不相上下的“小虎骨酒”。

在各种肉猫中,以黑猫为上品,相传它可以治疗哮喘和肾虚;白猫为下品。食用那只猫,食客会先指定,然后才屠宰;如果酒家无意买进白猫,那是赔定了。纯黑猫不多,也有尽时;但不用怕,已有现成染色工艺,“颠倒黑白”,易如反掌。饮者好像颇有爱国心,只嗜土猫,价值成千美元的洋猫,白送人家也不要的。

放眼世界,广东老饕有道名菜“龙虎大会”(蛇猫羹);看来,“吾道不孤”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猫肉“味甘、酸,性温;入肝、脾二经;能治虚劳、风湿、痈瘘……”。至于补床笫之事,应该是刘伶弟子的独家发明。

这种奇怪的食性已跟随北方人的足迹向南迁移,我在芽庄黎洪峰街漫步,见到许多挂着“小虎九味”、“咪咪……”等招牌的小馆子。西贡的旧邑郡,猫肉馆子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了。

有求必有供,为成千家馆子供应原料的收购、运输、代理网络已经形成。以前深入穷乡僻壤的购买肉狗大军,现在兼收肉猫。宁静的乡间响起他们怪异的叫买声:“发情雄猫,怀春雌猫,通买……哼唷……”。北方货源枯竭,他们就挥麾南下,从现金交易,用铝锅交换,有时也“顺手牵羊”,使尽浑身解数。一天之内究竟有多少只猫遭殃?没有谁做过统计,但从现有“猫管子“推断,一千多只是保守估计。

猫肉是否真的好吃或滋补?我也讲不清,但如下数字发人深思:老鼠两个月就性成熟,一对田鼠一年内能产下2160个子子孙孙。古希腊的阿里士多德曾做过试验:把一对老鼠关在米缸里,三个月后打开米缸,共清点出100只。如果田野里有一千只田鼠,每天可以滋生6000只。没有可爱的小猫,鼠类将肆虐成灾,对这些啮齿动物大军,太平省显得太狭小了!

南宋大诗人陆游写了不少咏猫诗,其中一首:

连夕狸奴磔鼠频,怒髯噀血护残囷。 
   
问渠何似朱门里,日饱鱼餐睡锦茵? 
   
诗中“狸奴”是猫的别称。

 

 

   

       暹罗猫                                                   安卡拉猫

     

      土耳其猫                             孟加拉猫           史芬克斯猫


            俄罗斯蓝猫

     雪靴猫

 

                                                       Zhencang.org